能源再生措施
▪ 太陽能電板效益
裝置容量 (KW) |
年均發電量 (度) |
節能 | 減碳 | |||||
燃油 (公秉) |
燃煤 (公噸) |
燃氣 (公噸) |
減排量 (公噸) |
造林效益 (公頃) |
||||
499.2 | 546,624 | 137 | 202 | 90 | 278 | 28 | ||
累積發電量達4,407,447度 | ||||||||
約8.7個大安森林公園1年吸碳量,可供約1,224戶家庭1年使用 |
▪ 節能計畫
▪ 水資源利用
我們為了確保水資源的有效利用,分別從使用水減量、製程水回收再利用及排放廢水減量三方面,進行水資源利用的管理。
一、使用水減量

▲ 自來水產量單位:m3/ton
近年來,我們致力於用水效率的提升,單位用水量從2014年的42.6m3/ton,到2020年的38.9 m3/ton,減少8.69%的單位用水量。未來,將響應政府的水資源政策,使用政府推動的生活廢水再回收水,為保護大自然的水資源盡一份心力。
二、製程水回收再利用

我們的製程水回收再利用率的設計約為90%,主要為過濾設備及離子交換樹脂塔;每年推估可回收約170萬噸的製程水,避免成為無用的廢水外排。
三、排放廢水減量

▲ 廢水排放量單位:m3/ton
我們工廠所產生的廢水,都要經過申報合格的廢水處理設備,進行適當的混凝、沈澱及壓濾等處理,使處理過的排放水水質都符合現行法規。為確保每一批排放水水質無虞,除訂定比現行法規更高的標準外,並特別要求排放水均需進行水質檢測,且要完全符合法規排放水水質標準,才可進行排放;這是我們對水資源保護的基本堅持。
近年來,我們致力於廢水減量效率的提升,單位廢放排放量從2014年的21.9 m3/ton,到2020年的20.2 m3/ton,減少約7.76%的單位廢水排放量。
水質項目 | SS (mg/l) |
銅 (mg/l) |
鋅 (mg/l) |
鎳 (mg/l) |
總鉻 (mg/l) |
臨海工業區 法規水質限值 |
240 | 1.5 | 3.5 | 0.7 | 1.5 |
李長榮科技 管制標準 |
100 | 1.2 | 2.8 | 0.6 | 1.2 |
社會回饋

財團法人李長榮教育基金會
李長榮科技認為,臺灣學生充滿創意、實務精神、具國際觀,是臺灣產業的競爭力來源。對此,我們透過化學、化工相關系所教授獎勵,以及學生獎學金設立,視為李長榮科技企業社會責任中關懷青年、激勵創新的重要一環。